河北省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批准建设,2023年通过验收。重点实验室现有人员共计4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现有仪器设备600余台,实验用房1410 m2,办公用房100 m2。重点实验室设有传染病与慢性病流行病学、环境卫生与健康风险评估、食品卫生与健康效应评价、公共卫生快速检测技术研究4个研究方向。
一、传染病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与控制
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的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传染病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感等新现与再现传染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其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发生与发展机制、疾病负担研究等内容。
(2)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控制
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围绕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开展研究,从膳食暴露、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方面分析其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其发病机制,找到预防控制多种慢性疾病的节点,构建综合干预模式,制定干预策略与实施健康管理。
二、环境卫生与健康风险评估
(1)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健康效应
监测京津冀地区空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关键毒性成分,并追溯其来源;开展空气细颗粒物的人群暴露研究,建立内外暴露之间的联系;通过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细颗粒物与疾病的关联;开展环境毒理学研究大气细颗粒物及其组分的分子毒理及健康危害机制;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干预防护控制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防护意识。
(2)环境水中污染物监测及健康效应评价
建立饮用水中多环芳烃、增塑剂、双酚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新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评价饮用水中此类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开展此类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研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特定慢性疾病,与人群暴露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揭示其影响机制;制定干预防护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防护意识。
三、食品卫生与健康效应评价
(1)食品污染物监测与健康效应评估
以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切入点,围绕农残、药残、以及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对人群生长发育与健康开展系列相关研究,运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毒理学技术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的风险评估研究,解析其毒性成分、来源和暴露途径,并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这些化合物暴露与个体生长发育和慢性病的联系。
(2)营养因子的健康效应研究与评价
探讨天然植物化学物、益生菌、益生元等天然膳食营养因子对慢性病的干预作用,围绕慢性病开展营养因子的发掘,明确天然植物化学物、益生元和益生菌等天然膳食营养因子的生理功能、量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由体外到体内到人群进行健康效应评估,为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公共卫生快速检测技术开发
(1)卫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微生物源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以病原体核酸检测为基础、血清学检测为辅助的快速检测平台,制定从样本采集到结果读取全过程的安全检测流程。
(2)卫生理化快速检测技术
针对复杂样品中痕量有害化学物难以萃取检测的问题,设计和制备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快传质速率的吸附剂材料,开发小型化、快速萃取装置,发展痕量有害化学物快速、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色谱-质谱检测手段,建立痕量有害化学物高灵敏的卫生检验方法。